$新闻资讯$企业动态
2019-10-08 10:12:49
陈天晴院长寄语中国金融现代化


我的两点重要体会:一个是无论金融科技如何发展变化,它一定要围绕发展金融这个主线,而金融发展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民生,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第二个是无论金融服务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变化,它一定要在国家监控框架下。

——中治研(北京)国际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 陈天晴


寄语中国金融现代化


我生于1944年。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运。我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受到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为我国的计算机工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我见证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年富力强之年投身于中国金融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辉煌实践,贡献了毕身的精力。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1968年,我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四机部国营第七三八厂(北京有电线厂),从事了近二十年的国产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工作,小有成就。1987年底到工商银行科技部,开始从事金融电子化工作。1991年调到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司,非常幸运地参与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金融信息化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规划是“‘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我正好赶上了“八五”上规模的这一关键阶段,见证了这个国家战略的完美实现。


按照从1991年3月5日第一天上班到2004年4月19日退休,我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了13年另45天,共计4790天,记录了54个工作笔记本。退休后继续做了一些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工作,没有停息。从1968年参加工作到2018年正好50年,我幸运地又实现了母校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这是一件让我这个从农村出来的普通孩子感到十分自豪的事。


从人民银行退休后,时有一些单位和朋友请我讲讲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或提供一些过去的工作资料,我就开始断断续续整理我的那些工作笔记本,直到2015年中治研(北京)国际信息技术研究院要策划出版《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丛书》时,需要有一本贯穿金融科技发展史的“引子”,我才开始进行系统性地整理。


通过回顾总结我在人民银行总行的工作经历,我认为中国金融在信息化领域的实践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可以称得上是国家治理的最佳实践。这些优势体现在我们的金融信息化可以总体规划和推进,可以集中国家力量攻坚克难,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都可以协同实施。我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普及,从普及到具有优势的金融信息化全过程,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始终推动着金融和经济的稳步发展。从金融电子化,到信息化,再到网络化、数字化,金融科技有力地支持、保障、促进和引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现代化建设,金融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又有力地支持、保障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我认为金融现代化应该是其中的一个。


《从算盘到键盘》是原银监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层指导委员会邀请我讲金融信息化发展史的时候起的一个课程名,我觉得这个名字可以表达出我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表达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学,金融与技术之间找到了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复兴之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希望把这个金融科技战线的“老兵”50年工作的总结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的祖国,也希望和我一路走来的那些战友们,以及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单位和朋友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成就,特别是希望能够给那些仍然奋斗在金融和金融科技一线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些历史性的参考,提供一些再上新台阶的助力,也给全世界关注中国发展,愿意合作共赢的国家提供一些经验。


《从算盘到键盘》是按照编年顺序,以工作笔记作为时间轴和线索展开。从一个工作人员的视角,以他每天真实的工作,客观地展示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的一个侧面。全书按年分为十四个章节,即十四年,差不多三个五年规划,每个章节的前面会列出这一年金融科技发生的重大事项。书中的人物为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文中提供的资料都是原始的一手材料。


有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标委)、中国金融科学技术委员会(金科委)、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金融系统分会及中国计算机学会金融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和成立;

有“八五”、“九五”、“十五”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过程;

有金融系统“八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金融电子化》的策划、立项、启动和验收;
有金融系统科技成果鉴定体系和金融科技进步奖奖励体系的建立,“八五”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

有今天大家都很关心的历年的金融科技进步奖(银行科技发展奖)获奖项目,可以看到金融行业的电子化、信息化前进的足迹;

有人民银行多年的科技工作会议盛况,可以看到央行信息化前进的步伐;
有历年的商业银行电子化营业网点的变化数据,和它们城市联网、省域联网和全国联网,最后实现数据大集中的进程,以及国家对金融数据大集中风险控制的决策过程;
有中国人民银行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同城资金清算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和成功运行,这些都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和关键基础设施;
有中国第一个外汇交易系统、全国第一代电子证券交易系统(NET)等关键金融应用系统的建设;
有我们如何从各银行、各城市自行发卡,逐渐过渡到在统一标准下各银行统一发卡,最后通过银联平台实现全国通存通兑,这些都是现在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基本条件;
还有金融信息安全和科技监管的初心及态度,你会发现“以安全保障发展、以发展促进安全”的安全观、“一把手”负责制、信息安全投资比例、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从哪来的,以及为什么保障金融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业务持续性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底线。
……
可以说,中国金融信息化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年都有重大的进展,都有丰硕的成果。我们今天的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服务大多是建立在那个时候所创建的系统平台上的,只有更好的积淀和继承,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也是我们要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这里我还想说两点重要的体会,这也是我在讲课的时候每次都讲的内容。一个是无论金融科技如何发展变化,它一定要围绕发展金融这个主线,而金融发展一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民生,什么时候都不能变。第二个是无论金融服务如何创新,如何发展变化,它一定要在国家监控框架下。金融,不能不监管,更不能不可控。


再谈一下金融科技监管。对于国家和经济而言,金融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存在着高风险性、强关联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这个行业对技术性和制度性要求很高,一直都在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内外部规则制度和监管一直是比较严格的。金融科技的监管是从2003年开始提出的,金融科技监管既要体现对传统金融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要体现移动互联时代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还要把握好监管的阶段性和力度。我认为金融科技监管的最高境界是“适度”,要避免过严的监管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中,也要避免监管不足导致“伪创新”泛滥,造成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给金融服务和风险控制提供了能力,金融科技也给金融带来了风险,换句话说,金融科技能力就是金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加强金融科技能力监管十分必要。


最后,我要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以及与我一起拼搏的同事、同仁;感谢曾经支持、帮助过我们进行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朋友;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老伴,几十年来无怨无悔地支持我的工作。我还要感谢中治研团队多年来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孜孜不倦的奉献。真诚希望看到这部书的领导、同仁、朋友们批评、修改、补充,以便我们把工作做的更好!

    祝大家新年快乐!
                            

陈天晴

2019年元旦于北京

编辑:侯亚楠
来源:中治智库